北京映翰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映翰通”)11月6日首发申请上市获通过,公司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,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310.72万股,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%,保荐人为光大证券,拟募集资金2.63亿元,其中,5325万元用于工业物联网通信产品升级项目,4467万元用于智能配电网状态监测系统升级项目,3296万元用于智能售货控制管理系统升级项目,3981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,2540万元用于智能储罐远程监测(RTM)系统研发项目,2650万元用于智能车联网系统研发项目,4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
2016年至2019年1-6月,映翰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.45亿元、2.29亿元、2.76亿元、1.24亿元;销售商品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.48亿元、1.83亿元、2.54亿元、1.06亿元。
映翰通经营现金流三年一期追不上净利润。2016年至2019年1-6月,映翰通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271.30万元、3229.81万元、4654.60万元、2101.16万元;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是46.17万元、-2471.55万元、3413.30万元、150.01万元。
截至目前,上交所已对公司做四轮问询。其中,第二轮、第三轮、第四轮问询函中均提及了公司科创板定位问题。
此外,在上交所共四轮问询中,每一轮问询都关注到了映翰通“世界性难题”表述及相关这类的产品问题。要求公司说明“配电网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和定位”依据相关论文,将其作为“世界性难题”表述是不是合理,能否确认全球范围内无其他主体利用相应技术解决该问题,如否修改相关表述。
对此,映翰通在回复第四轮问询中表示,不同的国家的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完全一样,公司产品主要是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,因此将“世界性难题”更正为“行业难题”。
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映翰通4月17日发布的申报稿及10月28日发布的上会稿发现,在4月17日申报稿中,映翰通的表述均为“世界性难题”,而在10月28日上会稿中,映翰通的表述均为“行业难题”。
映翰通主营业务为工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,为客户提供工业物联网通信(M2M)产品以及物联网(IoT)领域“云+端”整体解决方案。
映翰通控制股权的人、实际控制人为李明、李红雨夫妻,二人合计持有公司37.1526%表决权。李明、李红雨均为中国国籍,无境外永久居留权。
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,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310.72万股,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%,保荐人为光大证券,拟募集资金2.63亿元,扣除发行费用后,将按顺序依次投资于以下项目:
1.工业物联网通信产品升级项目,总投资规模6008万元,募投资金投资额5325万元;2.智能配电网状态监测系统升级项目,总投资规模4880万元,募投资金投资额4467万元;3.智能售货控制管理系统升级项目,总投资规模3621万元,募投资金投资额3296万元;4.研发中心建设项目,总投资规模4449万元,募投资金投资额3981万元;5.智能储罐远程监测(RTM)系统研发项目,总投资规模2540万元,募投资金投资额2540万元;6.智能车联网系统研发项目,总投资规模2650万元,募投资金投资额2650万元;7.补充流动资金,总投资规模4000万元,募投资金投资额4000万元。
截至目前,上交所已对公司做四轮问询。其中,第二轮、第三轮、第四轮问询函中均提及了公司科创板定位问题。
第二轮问询函:请结合具体产品中所必须的技术种类,公司技术易模仿程度、技术迭代速度、市场上是不是真的存在同类技术及有关技术出现的时间等,进一步论述技术先进性,是不是满足科创板定位。
第三轮问询函:请保荐人在《关于发行人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专项意见》中,说明对于发行人核心技术的尽调过程、核查方法和取得的证据,不得简单重复发行人《关于符合科创板定位要求的说明》中的内容,不得使用市场推广的宣传用语和夸大其词的表述。
第四轮问询函:根据问询回复,公司表示不存整体外协的情况,外协组装占公司产量的比重分别为74.68%、71.82%、53.71%和13.08%。目前企业具有12项中国发明专利、1项美国发明专利、7项实用新型专利、22项外观设计专利以及91项软件著作权。
请发行人披露:(1)发行人基本的产品中应用的核心技术来自于自主研发、合作研发还是外部采购,外购部件是否为标准化产成品,发行人生产经营是否以产品组装为重要组成部分;(2)披露发行人核心技术在募投项目中的运用,募集资金重点投向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安排。
请保荐机构对照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》和《审核问答》的要求进一步分析比较发行人是不是满足科创板定位。
2016年至2019年1-6月,映翰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.45亿元、2.29亿元、2.76亿元、1.24亿元;销售商品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.48亿元、1.83亿元、2.54亿元、1.06亿元。
在上交所共四轮问询中,每一轮问询都关注到了映翰通“世界性难题”表述及相关这类的产品问题。
第一轮问询要求映翰通说明世界性难题的详细情况,上述难题定位为世界性难题的依据、该项技术是否为公司独立研发、是否为行业内首次突破,并结合实际效果说明,上述难题是不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等问题。
第二轮问询要求映翰通说明依据2007年公开发表的论文,而至公司2011年开始研发该项技术时,是否仍可定性为世界性难题、有没有时效性等问题。
第三轮问询要求映翰通说明行业内2014年广泛了解该项技术,说明是否与作为世界性难题定性依据的2015年公开发表的论文矛盾,国际上仍需推广宣传,但2017年、2018年仍存在相应论文将该问题认定为难题,说明是不是合理等问题。
第四轮问询要求映翰通说明“配电网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和定位”依据相关论文,将其作为“世界性难题”表述是不是合理,能否确认全球范围内无其他主体利用相应技术解决该问题,如否修改相关表述。
映翰通在回复第四轮问询中表示,不同的国家的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完全一样,发行人产品主要是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,因此发行人将“世界性难题”更正为“行业难题”。发行人已在招股说明书里面进行更正披露。
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映翰通4月17日发布的申报稿及10月28日发布的上会稿发现,在4月17日申报稿中,映翰通的表述均为“世界性难题”,而在10月28日上会稿中,映翰通的表述均为“行业难题”。
据时代周报,在上交所第三轮问询中,上交所对映翰通的研发费用共计提出7个小问题。如,发行人分季度研发费用情况、2018年立项且在当年完成的项目细节、2018年下半年研发费用大幅度上升的原因、是不是真的存在研发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情形等。
2018年,该公司研发费用为2831.53万元,但上半年研发费用为853.63万元,占全年研发费用的1/3不到。
在第三轮问询函中,上交所要求映翰通披露报告期分季度及2018年下半年各月度研发费用情况、解释2018年下半年研发费用大幅度上升的原因,并询问映翰通是不是真的存在突击研发的情况,还有是不是存在将成本和费用核算进入研发费用的情况。
从映翰通问询答复函可了解到,2018年第四季度,该公司研发费用快速上扬,直逼过往季度研发费用的两倍。
对于下半年研发费用急速攀升,该公司解释称,主要归因于3大部分:职工薪酬部分,研发部门发放年终奖金;委托开发部分,在第四季度计提了当年应付派诺威盛的费用;材料部分,2018年下半年,公司对新产品、新型号进行集中样机测试,导致下半年度材料费支出较大。
此外,映翰通还解释称,研发包括需求型和前瞻型研发,公司研发项目的开展与业务现状、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密切联系,对研发项目采取管理流程,因此不存在突击研发。而研发费用、产品成本、销售和管理费用采取分别核算方式,按照相关性原则和支出受益对象进行归集,不存在将成本及费用计入研发费用的情况。
2016年至2018年,映翰通应收账款分别为3378.15万元、9242.92万元、1.08亿元,两年增长了219.72%,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3.36%、40.32%、39.21%,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2.81%、33.25%、34.09%。而同期,映翰通的营业收入两年增长90.34%,远低于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。
实际上,应收账款是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果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因客户财务情况等原因而降低,则存在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,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。
此外,映翰通的研发投入相比来说较高。招股书显示,截至2018年末,映翰通及下属子发行人共有研发技术人员115名,占员工总数的43.56%。2016年至2018年,映翰通研发费用占据营业收入比率别为11.14%、8.48%、10.24%。